“讲校史,颂校魂”。12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届校史演讲大赛决赛在李政道图书馆报告厅圆满落幕。活动由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老校友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委会秘书长毛杏云,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学生处副处长胡艳丽,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书记钱文韬,档案馆副馆长丁东峰,校史博物馆馆长凌惠,档案馆馆长助理、交大博物馆筹建办主任姜玉平,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副馆长刘岸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校学生讲解队、校学联和各院系学生代表共一百余人参加活动。
钱文韬书记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自2015年举办首届校史演讲大赛以来,这一平台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为学校文化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特别指出,大赛推动了学生讲解队的成立,在校史博物馆、120校庆专题馆等场馆志愿服务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累计45万余人次,赢得了校内外一致好评。
校学生讲解队献演的原创诗配乐《交大赋》博得了满堂喝彩。近年来,校学生讲解队创编的校史诗朗诵《百廿交大、再铸辉煌》《南洋秀木,国之栋梁》等文化精品,在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其他重要大型活动中频频亮相,广受欢迎。
决赛正式拉开帷幕,九位决赛选手在“交大事、交大人、交大物”三个板块对交大的历史故事进行了讲述。
来自凯原法学院的张则同学以《南洋筑风,风起群山》为题讲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的故事。
来自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岳明远同学立足自身学院,分享了中国海上大型疏浚装备发展史。
媒体与传播学院的纪文慧同学带领现场评委和观众回到了四十年前交大率先组团访美,在中美两国建交前开启中国两国高教界“破冰之旅”的故事。
马克思学院的赵家鑫同学梳理了百廿交大国际化的办学发展之路,回顾了交大从东方MIT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历史。
马克思学院吴炜生同学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在中国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黄旭华精神的激励下,身残志坚笑对生活、努力进步的故事。
凯原法学院李雅茹同学以轻松活泼的叙述方式,介绍了大学“精气神”的内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劢同学讲述了“洱海守护神”——孔海南教授多年扎根云南洱海之源,成功将其从五类水转化为可饮用的三类水的故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吴捷健同学讲述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研制背后交大人的坚守与付出。
农生学院郑鑫同学回顾了交大西迁的历史,讲述了交大使命的传承与担当。
尤玮副馆长对决赛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从“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心实意”三方面入手,介绍了演讲在技巧之外,更需要内容和情感上的升华。她认为,选手们今天的表现出色、情感真实,“说的话刚好是你想听的,说的话刚好能打动想听的人”,用校史故事重新阐释了演讲的含义,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姜玉平博士从演讲内容的角度对选手们进行点评。他认为9位选手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背景,演讲内容突出时代主题,切合时代节奏,选题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反映了选手们对历史的关切。姜玉平博士针对部分选手演讲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表示,未来在演讲中,同学们要加强语言表达上的训练,特别是重视对史实内容的权威把关。
毛杏云教授深情寄语交大学子。她首先对同学们研究校史、讲述校史的热情感到欣慰和感动。她回顾了交通大学发展的若干重要历史节点,指出交大的校园处处都是红色基因,浓浓人文故事,校史研究永远在路上,希望未来同学们和老师们能够继续挖掘,为交大发展,为祖国实现两个“百年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丁东峰副馆长作总结讲话,用“质量高,寓意大”概括了演讲选手及校史知识决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对活动的安排和环节呈现予以了肯定。提出希望广大同学今后能够成为不一样的交大校史讲述者、交大文化宣传者、交大精神传承者,为弘扬传承交大精神做出重要贡献。
活动进行了现场颁奖。第六届校史演讲大赛获奖选手分别为一等奖:纪文慧;二等奖:吴炜生、赵家鑫、张则;三等奖:岳明远、黄劢、郑鑫、李雅茹、吴捷健。在校史知识现场竞答环节脱颖而出的六位现场观众也收获了奖项。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演讲大赛不仅是莘莘学子了解校史、领悟校风的重要窗口,也是交大学子展现公众讲演风采的最高平台。“辉煌七十载,砥砺交大人”,未来校史演讲大赛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打造交大文化赛事的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