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动态公告 > 正文
【百年交大故事】张永和:火种播南洋——我与交大早期共青团
发布日期:2022-12-28    撰稿:    摄影:
字号:[]


22100

张永和

(1902—1992)又名张致中,云南泸西人。1923年考入南洋大学(交大时名)电机科。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交大学生中首位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及首任党支部书记。历任上海学联执委会主任、中共上海法租界部委书记、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滇军184师政治部主任、泸西县临时人民政府县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四、第五届委员会特邀委员。


1924年下半年,我在上海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组织生活是参加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同文书院团支部。书院是日本人办的,有中国学生,也有日本学生。我们南洋大学和同文书院都在法租界徐家汇地区,所以我们这个支部又称为“徐汇支部”,它是当时整个法租界的第一个支部。就我所知,当时,南洋大学和附中上千名学生中,参加团组织的只有我一个。我的介绍人是徐汇支部的书记梅电龙(梅龚彬),另一个是贺昌(他实际上负责上海地区团的工作,任书记)。贺昌找我个别谈话时,着重给我讲团的性质、目的和组织纪律等。这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入团后,组织还发了些油印的宣传品给团员互相传递阅读。

梅电龙和高尔柏后来在上海大学教书,搞学生运动。1925至1926年间,陆定一也经我介绍参加了支部。徐汇支部里出过一个著名的叛徒,这人就是“四一二”时叛党投敌、后来成为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吴开先。

那时团员十个、八个的秘密集合起来,请一些人来讲话,做报告。因为上海是个交通枢纽,过往的人很多,所以常请一些同志讲革命形势和工作知识,等于一种秘密的训练班,每隔两个星期学习一次。


随着运动的开展,团组织在全市建立了一些支部,除法租界的徐汇支部外,另一个重要的活动中心就是闸北区的上海大学,那里党团员较多。1925年至1926年以后,上海就分区成立了区一级的组织。上海团的领导机关叫江浙区委,贺昌任书记。这个区委包括浙江、江苏两省。在上海市区又分为9个区(当时为了避免和大区混淆,称为部,实际上就是区),如法租界、闸北、江湾等等。开始建区时,区委会组织不健全,只指派一个书记,工作也就是一个书记负责,后来才派个别女同志参加工作。


这个时期,我在法租界区担任团部委书记的职务。我在开各区的书记会议时,接触过的同志有关向应(可能在闸北)、刘一声(江湾区,是个华侨)。此外,我和施存统、杨贤江也有些接触。施是上海大学的教授,杨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生》杂志的编辑。

1926年以后,我转去搞党的工作,不再负责法租界区团部委的工作。我调走之后,接替我的是陆定一,他接替我的工作时,南洋大学本身也已建立了支部,所以学校的支部及团部委的工作都是陆定一负责。1927年,我碰到陆定一时,他告诉我说,团中央调他到中央参加《中国青年》的编辑工作。往后团组织送他到莫斯科学习,代表中国共青团参加少共国际的活动。

早期团的工作主要是开展学生运动,在学校里进行工作。“五卅”前后才更多地深入工厂、商店里去,做青年工人、店员的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帮助国民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正确口号,发动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国民革命”。我们团的一项首要工作就是做国民党的工作,在各学校里帮助发展国民党员,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在上海还组织了全国学联、上海学联等青年学生组织。


那时的宣传工作,团中央出了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恽代英、杨贤江、林育南、萧楚女都经常撰稿。《中国青年》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沈雁冰编的《小说月报》、杨贤江编的《中学生》、郭沫若等的创造社出的《创造》杂志等书刊也起了一些宣传作用。另外,还请一些从事青年运动的同志在五一、五四等纪念日到学校去讲演,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教育。“五卅”以后,也召开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讲话的多是恽代英、施存统、杨贤江等人。


那时,南洋大学国民党区分部的党员多达一百人。共青团也有了很大发展。我记得,到1926年,团员已有近二十人,摆脱了小手小脚的工作局面,团组织成了青年群众的领导力量,在群众中威信很高。那时,从事团的工作的同志都是自觉地参加革命,大家都不讨价还价。任弼时、恽代英都非常艰苦。记得恽代英常穿一件旧长衫,他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演讲和宣传,很为青年们所敬仰。


1926年以后,我专职做党团工作,经费只有点房租费、车费和一点生活费(一个月几元钱),生活是很艰苦的,但大家都是尽心尽力地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在觉醒,人民在觉醒,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大家都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的洪流中。所以说现在的青年,为了国家的兴盛,要打破个人的圈子,要有理想和抱负,放眼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贡献。




【浏览次数】:

沪交ICP备2010842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档案馆

官方微博

校史博物馆